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即将散尽,日本裕仁天皇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之际,远东的虎头要塞却依旧笼罩在炮火之中。从8月9日到26日,苏联红军第35集团军维嘉优配,集结了两万余名兵力,向固守在此的日本关东军虎头要塞守备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。令人费解的是,面对仅有1400名日军据守的要塞,苏军却鏖战了整整18天,才最终将其攻克,甚至比天皇宣布投降的时间晚了十余天。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
首先,虎头要塞选址的战略价值和其构建的坚固防御体系,是苏军面临的首要难题。虎头要塞扼守乌苏里江畔,坐落在虎头镇附近的山峦之上。从其山顶,可以清晰俯瞰苏联境内的军事设施。对于关东军而言,这里是未来对苏作战的绝佳跳板,能够直接威胁苏联的萨利斯基军区和远东西伯利亚铁路,进而威胁整个苏联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。正是因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,日军从1934年开始,便强征中国劳工,在虎头镇一带的虎北山、虎西山、虎东山、猛虎山以及虎啸山等五个制高点上,大兴土木,构筑起一套极其坚固的防御工事。
以猛虎山为核心阵地,虎东山和虎北山作为前沿支撑点,虎西山和虎啸山则负责后方策应,整个要塞构成了一个相互支撑、火力交叉的防御网络。超过200个射击点,堑壕与地面通道相连,地下工事则完全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,地面上更是部署了各式火炮和高射武器。此外,要塞内还配备了移动炮车,能够实现多层次的火力覆盖。据估计,要塞内储备的物资足以维持上万士兵三个月的作战所需。如此坚固的防御体系,无疑给苏军的进攻带来了巨大的阻碍。
展开剩余73%其次,驻守虎头要塞的日军,并非等闲之辈。他们属于关东军的精锐部队,并且针对苏军的作战方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,采取以守待攻的策略,大大增加了苏军作战的难度。关东军一直将乌苏里江地区视为未来对苏开战的主要战场,因此,虎头要塞的守备队也被定位为整体对苏作战的关键一环。驻守于此的虎头第4国境守备队的士兵,在四个不同的区域接受了严格的训练,重点便是如何应对苏军的进攻。经过这些训练,日军对于要塞的防御能力信心十足,甚至狂言,一旦日苏开战,他们可以在三天之内击溃苏军的进攻。虽然这种说法带有夸大的成分,但也足以反映出日军在防御准备上的充分。
即便在1944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日军从虎头要塞抽调兵力支援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,导致要塞的守军数量锐减至仅剩1400人,但这些留守的士兵,依然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之士。他们决心利用要塞坚固的工事,进行持久的抵抗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关东军官兵维嘉优配,是日本陆军中最顽固的部队之一,他们对天皇的忠诚根深蒂固,即便天皇已经宣布投降,他们仍然拒绝接受,继续顽抗守卫要塞,甚至还组织反击,给苏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。这种近乎疯狂的忠诚,成为了日军持续作战的强大动力。类似的情况,也发生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硫磺岛和冲绳岛战役中,日军的顽强抵抗给美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,以至于美军最终决定使用原子弹,以避免登陆本土可能造成的更大损失。
再次,苏军在进攻虎头要塞时,采取了相对单一的正面突击战术,直到战斗后期才开始使用诸如向坑道注入汽油等方法,以加速战斗进程。从整体战役进程来看,苏军的战术与美军在太平洋岛屿上强攻日军阵地的模式颇为相似,例如硫磺岛和冲绳岛战役。
美军通常会先使用舰炮和舰载飞机对岛屿进行地毯式的轰炸,在认为日军的地面工事已经被基本摧毁之后,步兵再在坦克的支援下发起进攻。然而,日军通常会利用地下通道躲避轰炸,待轰炸结束后,再从地下通道中钻出,对美军进行火力打击,造成美军的大量伤亡。这迫使美军不得不改变策略,避免预先轰炸,转而采取直接突袭的方式,以求出其不意。
苏军进攻虎头要塞的模式,与美军的初期战术颇为相似。第35集团军拥有2万兵力,其中包括三个步兵师、筑垒部队和坦克部队。8月9日,苏军首先对要塞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击。8月10日,49架伊尔4轰炸机在50多架战斗机的护航下,对日军阵地实施了轰炸和扫射,摧毁了日军的两门火炮,随后,苏军开始推进,消灭了数十名日军。然而,由于要塞的结构极其坚固,这种正面进攻的效果十分有限。
8月12日,苏军发起了第二次进攻,集中兵力在几辆T34坦克的引导下冲入日军阵地,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近战和格斗。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,苏军占领了部分阵地,但日军随即组织突击队在夜间进行反击,导致苏军遭受了较大的损失。
直到8月13日,苏军才开始尝试向日军的地下通道中注入汽油。8月14日,苏军的炮兵摧毁了日军的大型炮位和炮兵阵地。为了加速战斗的进程,苏军从后方调集了大量的汽油容器和风动设备,通过通风口和烟道向地下通道倾倒汽油,导致大量的日军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。
值得注意的是,苏军从8月9日开始进攻,直到8月14日才大规模地使用汽油注入的方法。在这段时间里,苏军主要依赖炮击、空中轰炸后步兵推进的模式,仅仅在8月13日局部地使用了汽油注入的方法。这表明,苏军在面对坚固防御时的战术调整显得相对迟缓,也从侧面突显了日军在防守组织上的有效性。
8月15日,日本天皇宣布投降,但要塞的日军仍然拒绝服从。8月19日,在劝降无效后,苏军动用了喀秋莎火箭炮等重型武器,对要塞阵地进行了密集的炮击,消灭了日军本部和虎中山等地的守军。然而,即便如此,残余的日军直到8月24日仍然能够向苏军开炮,这足以说明其防御布置的严密。8月26日,苏军集结了1000名步兵,在30多门火炮的配合下,发动了最后的攻击,最终消灭了最后的日军。
如果苏军能够更早地、持续地采用汽油注入等方法,那么战斗的时间或许可以大大缩短,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
在这场战斗中,苏军消灭了日军超过1300人,但自身也付出了493名士兵伤亡的代价。进攻虎头要塞的经验表明,在攻坚作战中,除了要强化炮兵、导弹部队和航空兵的火力准备之外,还需要根据敌方的情况,选择合适的战术,并及时地进行调整维嘉优配,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士兵的伤亡。
发布于:上海市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